“临渊羡鱼,不如退而结网。” 这句古话,用在当今科技发展上,格外有启发性。
近期,英伟达的掌舵人黄仁勋,在美国国会表述了自己的想法。
这位芯片界的领军人物,语重心长地指出,美国政府对华芯片出口策略,需要重新审视。
此事颇耐人寻味,不是吗?
事情的脉络是这样:在一次行业论坛上,黄仁勋直截了当地表示,世界格局已然改变,中国在人工智能领域已具备相当实力。
他甚至建言特朗普政府,之前的芯片出口条规应该修改,否则美国恐怕会自食其果。
究其原因,道理并不复杂,说白了就是:自以为是地限制他人,最终束缚的是自己。
美国设限芯片出口,主要忧虑在于中国科技实力的赶超。
然而结果呢?
英伟达性能尖端的芯片产品,无法进入中国市场,被生生拒之门外。
不仅如此,当时的政府还叫停了为中国市场定制的H20芯片销售,甚至放出风声,要进一步收紧出口管控。
黄仁勋自然倍感焦急,生意受阻,怎能不急?
他坦言,美国必须正视现实,如今的世界已非昔比。
中国已经崛起,国内企业的运算能力突飞猛进,网络技术和软件实力也今非昔比,人工智能的发展更是日新月异。
持相同观点的,并非黄仁勋一人。
《华尔街日报》也发文指出,出口设限似乎并未能阻挡中国在人工智能领域的雄心,反而制约了美国企业自身的成长,为韩国、日本、欧洲等国的企业创造了良机。
长此以往,全球人工智能产业的收益,或许将被美国以外的竞争者瓜分。
回忆起早年听闻的一件事。
有位朋友在国外做电商,想把国内一些小物件销往海外。
但是,高昂的运费,叠加关税与各类手续费,几乎吞噬了全部利润。
这和当前芯片出口困境何其相似?
本想堵住别人的路,结果却绊住了自己的脚。
再来细说人工智能。
这项技术已悄然融入生活的方方面面。
你我刷着短视频,背后是AI的个性化推荐;出行打车,AI优化着线路;甚至撰写文稿,AI也能辅助润色。
人工智能的强大影响力,不容小觑。
黄仁勋预见,未来万物皆可智能化。
正如当今制造汽车,未来所有的事物都将拥有数字化形态,需要一座人工智能工厂来构建模型。
所谓人工智能工厂,实际上就是一个集人工智能芯片、软件、设计与网络基础设施于一体的“一站式”解决方案提供商。
设想一下,若美国长期限制芯片出口,中国的人工智能发展将何去何从?
难道会因此止步不前吗?
答案显然是否定的。
中国拥有庞大的科研队伍,积累了深厚的技术底蕴,更具备广阔的市场需求。
逼急了,自主研发便是出路!
这无疑为中国企业提供了变道超车的机会。
以华为为例,面对美国的重重限制,该公司反而激发了昂扬的斗志,在芯片与5G技术领域实现了重大突破。
这正是“封锁反促发展”的鲜明例证。
所以说,出口限制这一举措,确需三思而行。
与其堵塞,不如疏导;与其限制他人,不如提升自身。
美国更应做的,是制定更为明智的政策,激励企业锐意创新,提高自身竞争力,而非一味地采取打压手段。
与此同时,我们也应清醒地认识到,科技竞争是一场马拉松,而非百米冲刺,绝非一纸禁令便能奏效。
我们需要加大研发投入,大力培养专业人才,构建更为完善的产业链体系。
唯有如此,方能在未来的科技竞争中,立于不败之地。
千言万语汇成一句话,科技进步离不开交流合作,而非彼此对抗。
只有秉持开放协作的姿态,才能实现互利共赢。
若一味沉迷于对抗与脱钩,最终只会落得两败俱伤的结局。
由此可见,黄仁勋的“呼吁”,实则提醒我们,要以更为开阔的胸襟,拥抱科技变革的浪潮。
唯有如此,方能把握历史机遇,实现更为宏伟的发展蓝图。
这才是当下值得深入思考的关键所在。